中国孩子的肌肉力量危机:现状、危害与破解之道
日期:2025-09-15 16:33:21 / 人气:4
如今的中国孩子,生活条件较 90 后、00 后童年时期有了显著改善,运动兴趣班选择丰富,装备精良,饮食营养充足,身高和体重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日益凸显 —— 他们的肌肉正在变弱,一场无声的肌肉力量危机正悄然蔓延。
一、触目惊心的现状:肌肉健康水平持续下滑
立定跳远作为评估下肢肌肉爆发力的简便有效指标,是衡量肌肉健康的重要参考。中国自 1985 年起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2000 年之前,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呈上升趋势,但 2000 年之后,情况急转直下。2000 年到 2010 年,7~22 岁各年龄段男生和女生的立定跳远距离均出现降低,而在 2010 年到 2019 年期间,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快。
更令人担忧的是,成绩下滑最严重的年龄段集中在 18~22 岁,这本该是人体肌肉力量发展的黄金高峰期。2010~2019 年间,22 岁男生的立定跳远中位数从 234.3 厘米骤降至 219.4 厘米,女生则从 172.8 厘米降至 162.5 厘米。不仅如此,在以握力、引体向上或仰卧起坐成绩为评估标准的其他研究中,中国学生肌肉健康水平近年下降的趋势也同样清晰可见。
肌肉健康水平的下滑与体重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反差。若不及时干预,这一状况不仅会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当下的健康与正常发育,更会为几十年后的中老年慢性病危机埋下隐患。肌肉力量弱的孩子,往往会成长为肌肉力量更差、不擅长运动且缺乏运动信心的成年人,在尝试锻炼时极易出现 “一动就累、一练就废” 的情况,最终在老年阶段面临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跌倒风险,生活自主性也会大幅降低。
从肌肉力量发展轨迹来看,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绿线 A 代表的最佳模式,能伴随健康改善、衰弱期压缩和寿命延长;而红线 B 代表的欠佳模式,则会导致健康不良、衰老加速和寿命缩短。当前中国孩子肌肉力量下滑的趋势,若不扭转,很可能会让他们陷入红线 B 的发展困境。
二、危机背后的关键原因:抗阻运动严重不足
中国学生肌肉健康水平在近一二十年来明显下滑,其关键原因在于抗阻运动的严重不足。2019 年《中国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能研究》显示,不到五分之二的中国学生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肌肉锻炼活动的建议标准,且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锻炼活动量还在不断减少。
提到抗阻运动,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让孩子从小 “举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抗阻训练又称力量训练,是指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这里的外来阻力来源广泛,既可以是哑铃、实心球、弹力带等器械,也可以是自身体重。
常见的健身房 “举铁” 固然属于抗阻运动,但抗阻运动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引体向上、俯卧撑、徒手深蹲、剪蹲,以及许多爬高摸低的游戏或体育动作,都属于抗阻运动。判断一项运动是否为抗阻运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做几下到二十几下就难以继续,且停止的原因是肌肉酸痛、无力,而非呼吸急促,那么这项运动通常就属于抗阻运动。
三、破解危机的核心手段:抗阻运动的多重益处
补足抗阻运动,是改善儿童青少年肌肉健康、提升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能带来当下的健康益处,更能为终身健康保驾护航。
(一)当下益处:防受伤、助减重、益心理
- 显著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抗阻运动能带来神经适应,增强肌肉肌腱强度和关节稳定性,改善肌肉失衡状况,并引导正确的动作模式,这些都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研究表明,对于运动最少的学生,抗阻运动可使体育活动受伤率降低 53%;即使是参加比赛或运动队的学生,通过抗阻运动也能减少运动损伤,目前多个常见运动项目都已有相对成熟的抗阻运动防护方案。
- 有效预防和改善超重肥胖:在 “减肥” 领域,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往往更受关注,但抗阻运动在预防超重及肥胖、降低超重或肥胖学生脂肪量方面同样效果显著,对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也大有裨益。研究发现,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都能明显减少肥胖青少年的腹部、肝脏内脂肪,降低腰围和体脂率,若能将两种运动结合,“减肥” 效果还能实现叠加。
- 提升心理状态与学业表现:对于一部分孩子,尤其是超重或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抗阻运动比有氧运动更容易坚持。这是因为抗阻运动对心肺系统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孩子在抗阻运动中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正向反馈。同时,抗阻运动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身体和整体自我价值感,减轻抑郁及焦虑情绪。此外,规律进行抗阻运动的学生,在专注性、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上也表现更优。
- 带动参与其他运动:肌肉力量弱的儿童青少年,往往缺乏参与游戏和锻炼的基本运动能力、信心与动力,进而增加久坐行为,形成 “肌肉弱 — 不运动 — 更弱” 的恶性循环。从小接触抗阻运动,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让孩子更愿意、更擅长也更热爱各类运动,即使是有氧运动,也会因为肌肉力量的提升而变得更加轻松。
(二)长期益处:护骨骼、防慢病、益终身
- 为骨骼健康打下坚实基础:骨量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快速增长,30~40 岁达到峰值后便逐渐流失,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也会随之升高。在学生时期通过运动尽量提高骨量峰值,能显著降低未来骨折的风险。由于儿童青少年的骨骼对机械刺激更为敏感,此时通过运动积累骨量的效果远优于 30 岁之后,是改善骨骼健康的最佳时期。其中,能产生足够冲击力的运动(如跳绳、跳跃运动、跑步)和身体承受压力的抗阻运动(如深蹲、硬拉、推举),对强健儿童青少年骨骼效果显著,而游泳、骑行等有氧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 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在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如 2 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方面,有氧运动的效果可能略优于抗阻运动,但两者都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若能结合进行,可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有研究显示,肌肉力量每降低 5%,男性青少年出现高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 1.48 倍,女性则增加 1.45 倍。
- 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儿童青少年时期通过抗阻运动获得的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和运动兴趣,会让他们在成年后依然保持对运动的热爱,更愿意、更擅长参与各类体育锻炼。终身规律的运动,将成为支撑他们一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四、科学开展抗阻运动:时机、方式与注意事项
(一)合适的启动时机
抗阻运动并非越早开始越好,也没有严格的最低年龄限制,其最佳启动时机是当儿童能够理解并遵循指示,且能完成正确动作的时候。研究表明,这一阶段通常出现在孩子七八岁时,部分发育较快的孩子可能会更早。
如果孩子年龄较小,但已开始参加有组织的运动,如规律接受球类运动、舞蹈、攀岩等训练,那么也可以同步启动抗阻训练,以帮助孩子做好身体准备,更好地完成专项运动训练。
有些家长认为 “小孩子练力量没用,青春期自然会长肌肉”,这种观点存在偏差。虽然青春期的内分泌变化会使肌肉质量和力量自然提高,即便不运动也会有一定增长,但在青春期前后的各个阶段,抗阻运动都能进一步改善肌肉健康,“练了” 永远比 “不练” 的提升效果更显著。
(二)科学的运动方式
抗阻运动需要积累到一定量才能显现明显益处。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及《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 20 条》推荐,身体健康的 6~17 岁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应安排 3 天抗阻活动,每次运动时长为 30 分钟。体育课、兴趣班、游戏和日常锻炼中的抗阻活动,都可计入总时长。
若有掌握儿童青少年体适能知识的专业人员制定抗阻运动计划,能为孩子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带来更显著的健康获益和运动表现提升。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学校的体育课、课余活动,或选择有资质的体适能训练班、包含抗阻运动内容的体育项目兴趣班。
如果家长自行带领孩子进行抗阻运动,需特别关注孩子在当前发育和体能状况下,能否准确完成动作。在孩子未成年前,应多选择全身参与的抗阻动作,而非像健美训练那样专注于单一肌肉或肌群。同时,尽量以游戏的形式开启抗阻运动,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每周的抗阻运动计划,至少应覆盖以下 4 种动作类型,每次运动在每个类型中选择 1~2 个动作,做 1~4 组,每组 6~20 次,且动作要包含完整的关节活动范围,平衡上下肢肌群以及同一关节的屈肌与伸肌。
(三)特殊注意事项
过去,人们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抗阻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质疑,但随着大量研究证据的涌现,如今已形成共识:抗阻运动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有益,且不可或缺。虽然任何运动都存在受伤风险,但总体而言,缺乏运动对健康的危害远大于运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曾经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抗阻运动可能损伤骨骺板(生长板),进而影响骨骼发育和身高增长。目前已明确,经过合理设计、在良好监督下进行的抗阻运动,具有充足的安全性。不过,儿童青少年进行抗阻运动,仍有一些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注意事项:
- 兴趣优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孩子对某项抗阻运动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那么成年后很难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因此,在选择抗阻运动项目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优先选择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运动形式。
- 规范动作,拒绝攀比:这一阶段孩子最需要掌握的是基本运动技能,而非追求高难度动作或大负重。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不同,即使年龄、身高相同,体能也存在差异,切忌让孩子与同伴进行难度、负重上的攀比。家长和教练要重点关注孩子动作的规范性,确保动作正确无误。
- 关注运动疼痛,避免过度运动:要密切关注孩子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与运动相关的疼痛,避免因过大冲击力或过重负荷损伤骨骺板,如避免过多进行高度跳跃、使用最大重量训练等。安全的跳跃次数及高度需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运动技术和体能水平来确定,一般而言,单次运动中,初学者跳跃次数应少于 50 次,高阶者可超过 100 次。如果孩子在完成某个动作时只能勉强完成一次,就表明应降低该动作的重量或难度。
长久以来,抗阻运动常被误认为是运动员的专属需求或少数人的爱好,有氧运动则被视为普通人维护健康、“减肥” 和锻炼的主要方式,早年的身体活动指南也更多将重点放在有氧运动上。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抗阻运动能为儿童青少年带来独特且深远的健康益处,是其他运动无法完全替代的。
当然,强调抗阻运动的重要性,并非要降低有氧运动的价值,而是要提醒大家,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同等重要,二者都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基石。唯有让孩子均衡参与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才能有效扭转肌肉力量下滑的趋势,帮助他们远离肌肉力量危机,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Faigenbaum AD, Garcia-Hermoso A, MacDonald JP, Mortatti A, Rial Rebullido T.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strengthspan and lifespan. Br J Sports Med. 2024;58 (14):758–760.
[2] Wang X, Wang H, Yuan X, Cai S, Huang Y, Song Y, Zou Z, Stafford RS. Imbalance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weight gain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China: serial cross-sectional evidence from 1.33 million students from five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between 2000 and 2019.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5 Jul 25;61:101640.
[3] Li C, Taerken AY, Li Q, Selimu A, Wang H. Secular trends in physical fitness of rural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7-18 years from 1985 to 2019. Sci Rep. 2023 Mar 14;13 (1):4229.
[4]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制作工作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7;12 (6):401-409.
[6]Chaabene H, Ramirez-Campillo R, Moran J, Schega L, Prieske O, Sandau I, Negra Y, Behrens M. The Era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s a Primary Form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in Youth Has Come. Sports Med. 2025 May 26.
[7]Fraser BJ, Schmidt MD, Huynh QL, Dwyer T, Venn AJ, Magnussen CG. Tracking of muscular strength and power from youth to young adulthood: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the Childhood Determinants of Adult Health Study. J Sci Med Sport. 2017 Oct;20(10):927-931.
[8]Faigenbaum AD, MacDonald JP, Stracciolini A, Rebullido TR. Making a Strong Case for Prioritizing Muscular Fitness in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Curr Sports Med Rep. 2020 Dec;19(12):530-536.
[9]Artero EG, Ruiz JR, Ortega FB, España-Romero V, Vicente-Rodríguez G, Molnar D, Gottrand F, González-Gross M, Breidenassel C, Moreno LA, Gutiérrez A; HELENA Study Group. Muscular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risk in adolescents: the HELENA study. Pediatr Diabetes. 2011 Dec;12(8):704-12.
[10]Orsso CE, Tibaes JRB, Oliveira CLP, Rubin DA, Field CJ, Heymsfield SB, Prado CM, Haqq AM. Low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 in pediatrics patients: Why should we care? Clin Nutr. 2019 Oct;38(5):2002-2015.
作者:亿兆体育
新闻资讯 News
- 正确的事情,往往都难做09-15
- 中国孩子的肌肉力量危机:现状、...09-15
- 一、初见 X 镇:藏在乡镇里的 “...09-15
- 专访西贝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09-15
案例展示 Case
- 导弹万圣节 奇妙欢乐送11-06
- LOL 无畏竞巅峰11-06
- 邀请好友 人脉即钱脉11-06
- 每日任务11-06
- 豪门逐鹿11-06
- 亿币付钱包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