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得奖争议:从“谁更有实力”到“谁更能撕奖”

日期:2025-11-09 19:42:38 / 人气:11



近期,东京国际电影节王传君得奖引发的舆论风波持续发酵,电影节得奖背后是否靠“撕奖”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一现象反映出电影奖项在当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王传君得奖引发质疑

东京国际电影节结束三天后,王传君因得奖引发的舆论风波仍未平息。白百何虽回应此前“六字”微博并非针对电影节评奖内幕,而是针对《春树》导演和制片人态度,但舆论对王传君拿奖仍有诸多质疑。这源于一则“撕奖内幕”小道消息,称某女评委联合另外两人推出某位男演员,为兼顾地区平衡取消范冰冰二封影后,白百何在第一轮出局,此消息将文晏和王传君推上风口浪尖。尽管文晏与评委们解释网传内幕并非事实,奖是评委一起评出来的,但群众并不买账。郝蕾朋友圈发文批判“撕奖”乱象,辛芷蕾也发文回应威尼斯“撕奖”传闻并非事实。

二、电影节评奖制度与“撕奖”现象

1. 小团体评审制度: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评审团有五个人,采用小团体评审制度。相比观众投票制度,它能保障一定专业度,避免奖项被流量裹挟,但评审人数少,容易陷入“曲高和寡”境地,被认为不如奥斯卡公平。而近些年奥斯卡也因“可公关性”受到质疑,如《阿诺拉》被曝花费高额公关费冲奖。
2. “撕奖”情况分析:很多小团体电影节为改变“曲高和寡”调性,会在初选与复选阶段邀更多人数的评委保证初期筛选公平性。坊间认为提名看实力,得奖看运气,得奖要看最终评审小团体的博弈结果,博弈过程中可能出现少数强势评委引领全局、势均力敌多方博弈、评审意见趋同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能存在“撕奖”情况。
3. 东京电影节“亲中”趋势与评委问题:东京国际电影节有“亲中”趋势,入围中国片数量增多,中国评委也增多,中国电影得奖概率大增。但由于入围片子太多,评委“撕奖”目标选择成为难题,“撕”错则费力不讨好,王传君和文晏就因此没捞着口碑。

三、大众关注“撕奖”的原因

1. 电影奖的历史变动期:随着疫情后电影市场的改变,很多电影奖处于历史变动期,颁奖结果越来越不令人满意,观众对电影节处在“祛魅”阶段,所以更关注“撕奖”内幕。
2. 明星“撕奖”人设:越来越多演员、导演打造自己的“撕奖”人设,相关新闻频出,如范冰冰、赵涛、周冬雨等,国外也有不少女导演、女演员有“撕奖”人设。这使得群众更认为演员获奖靠评委努力,而忽略了演技与电影内容本身。

四、得奖与明星关注度需求

1. 文艺片与明星驱动:当下文艺片投资趋冷,文艺片制片人表示文艺片找资金靠“明星”驱动。明星出演文艺片大多冲奖,一旦拿下演技奖,商业回报远大于片酬,如辛芷蕾9月拿下影后,10月新增两个代言。但冲奖结果难以决定,部分演员可能颗粒无收,而“遗珠”人设若深入人心也有一定好处,如巩俐因《归来》落败成“意难平”。
2. 回归电影与演技本质:尽管电影节内幕风波愈演愈烈,但还是希望电影奖早日回归对电影本身、演技本身的讨论,避免让奖项的含金量因不合理的“撕奖”行为而折损。 

电影节得奖争议反映出当前电影评奖体系存在的不透明和不公正问题,以及大众对电影奖项回归本质的期待。电影奖项应该更加注重电影的艺术价值和演员的演技表现,而不是被各种“撕奖”传闻和利益博弈所左右。

作者:亿兆体育




现在致电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亿兆体育 版权所有